助听器已经经历了很多代的变革与更新,但是对于音乐家们来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音乐产业相关从业者,听力不仅是感官功能,更是艺术创作与职业生存的核心要素。而对于这些音乐从业者来说,由于常常会暴露在高音量的环境之下,听力损失就仿佛成了无法避免的职业病。 尽管建筑、制造业等同样存在噪音危害,但音乐产业对护耳设备的接受度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包括: 风险认知差异:工业领域因多重危险源(如机械伤害)已形成完善的防护体系,而音乐从业者更依赖听觉进行艺术创作,易忽视单一风险; 音质误解:音乐人业对音质完整性的过度追求也会导致防护的缺失; 文化惯性:音乐行业特有的听力损伤属于职业代价的观念使从业者更易容忍安全隐患,唯恐质疑工作条件会影响职业发展。 任何声音——包括音乐等令人愉悦的声响——都可能造成听力损伤。音乐爱好者与从业者长期暴露于高音量环境会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这种被称为音乐性听力损伤(MIHL)的病理现象,在职业音乐人及高频次音乐消费者中尤为普遍。研究表明,音乐场所声压级常达100-115分贝,远超职业安全阈值(85分贝/8小时),导致耳蜗毛细胞加速凋亡。 演奏者群体普遍存在听力损伤风险 很多职业音乐人在职业生涯中经历过听力衰退,演出后常见暂时性听力损失 演出环境所存在的声学风险 部分场所噪声暴露量达104-9,455%安全阈值 乐器风险 铜管、木管、打击乐演奏者及周边人员风险最高 音量控制:使用电子设备时遵循“60/60规则”(音量≤60%,时长≤60分钟/日) 主动防护:在高分贝场景(如排练厅)佩戴专业音乐耳塞,平衡音质与降噪需求 定期筛查:音乐从业者应每半年接受纯音测听,监测4kHz频段听力变化。 无论是音乐家还是普通大众,听力健康都需主动守护。 保护耳朵,就是守护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参考来源: Hearing Loss in Musicians – Breaking the Silence Sep.26.2024 Music-Induced Hearing Loss: Loud Concerts, Musicians and Hearing Loss for Musicians and Families Jan.11.2022